首页 >  资讯 >  >  正文

与孩子交流难?试试两个沟通技巧

2023-05-11 14:24:49 来源:今晚报

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很多家长经常会感到跟孩子沟通真的“好难”。家长一遍遍苦口婆心地说教,孩子却总是“不听话”;明明自己是“为孩子好”,可孩子却非要“唱反调”。很多家长不免困惑,为什么与孩子沟通总会起冲突?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懂父母心?


(资料图片)

相关专家认为,沟通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,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差异不可能消除。良好的亲子沟通应该是,遇到冲突能够用协商来解决。

那么,怎样才能让亲子沟通变得顺畅?怎样做才能在交流中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?

“倾听—共情—积极关注”

与孩子沟通时,家长应把握两个重要原则:“倾听—共情—积极关注”和“杜绝暴力”。专家说,“倾听”是指家长要放下自己的情绪,去倾听孩子的心声,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受。“共情”是指家长要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,体会孩子的感受。“积极关注”是指家长要以积极和发展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行为,在任何情境下都要看到孩子好的一面,而不是关注孩子的缺点,要看到孩子已经做到的部分,而不是关注孩子没做到什么。对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指出,给孩子鼓励,让孩子继续朝好的方向努力。

专家举例说,很多家长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——青春期的孩子说“不想上学了”,而这时家长最常见的反应是觉得孩子不能有这种想法,于是非常焦虑,可能的回应往往是说教,“你现在不上学以后怎么办?喜不喜欢都得上,不然以后考不上大学,找不到工作……”

然而,一个善于“倾听—共情—积极关注”的家长的做法是,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,让孩子知道自己在认真倾听,然后再根据自己倾听到的情况回应孩子,以关心的态度询问孩子:“听起来你有点儿不开心?”孩子在感受到这种关心后,很可能会继续表达不想上学的原因,比如“我觉得同学不喜欢我”,家长可以接着询问:“你愿意跟我说一说吗?”——这是一种邀请对方表达的方法——孩子可能会讲述跟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,家长可以进一步共情:“这件事的确让人很沮丧,其实你是很希望跟同学好好相处的”,最后再对孩子表达出积极关注:“虽然有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发生,但是你还是在坚持上学,坚持完成作业,我觉得你很棒。”接下来可以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:“你有想到什么办法吗?或者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吗?”

专家解释说,按照“倾听—共情—积极关注”的思路,家长更容易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症结,引导孩子表达出负面情绪,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指导和建议,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和感受都被看见了,通常他的情绪会得到释放,也会有更多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。这样的亲子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。

专家特别强调,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要给予孩子真正的尊重,不能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技巧去控制孩子。

非暴力沟通

第二个原则是沟通的过程要“杜绝暴力”。“暴力”既包括武力,也包括刻薄的语言。非暴力沟通,就是不要用攻击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。然而在现实中,很多家长反映,自己其实也想跟孩子“好好说话”,但常见的情况是,觉得孩子“不听话”,让自己很生气,结果就跟孩子发了脾气。

专家说,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是家长要先进行自我情绪的倾听和疏解,这是一个自我理解的过程,有助于家长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去跟孩子沟通,避免“暴力”的表达方式。

专家举例说,当孩子回家晚了时,家长通常会很生气,从而批评和指责孩子,但其实这时家长应该先静下来自我倾听,了解自己生气是因为对孩子的担心。在跟孩子沟通时,家长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担心,比如可以说:“我感觉很担心,很焦虑,因为我需要确认你的安全。我希望你能够按时回家,如果你晚回家也可以提前给我发个信息,这样能够减少我的担心和焦虑”,而不是因为自己担心和着急而直接失控责备“你总是不听我的话”“你总是给我添乱”或者“如果你不在这个时候回来就别吃晚饭了”之类带有惩罚、威胁、命令意味的“暴力”性的语言。

“非暴力沟通”需要学习和锻炼的过程。家长需要意识到,能让孩子感受到的爱,才是孩子需要的爱。

此外,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具有哪些品质,自己就要先做出正面行为示范,比如如果希望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自己就不要抽烟喝酒,而是要坚持锻炼身体;如果希望孩子热爱生活,自己就不要总是消极悲观抱怨。

“良好沟通的前提是良好的关系。”专家说,亲子之间良好关系的标志,是孩子对家长有安全感、信任感和归属感。她建议家长可以定期举办家庭会议,询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,和孩子互相表达对彼此的意见、期待、赞赏和感恩,从而促进了解。

与此同时,家长也要懂得爱自己和照顾自己。“找到自己情绪的加油站,多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放松的事情;要善于鼓励自己,表扬自己,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,不要总是带着负面情绪苛责自己。家长想要更好地照顾孩子,就要先学习怎么更好地照顾自己。家长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得更好,孩子的状态也会更好。”

夏瑾(摘自《中国青年报》)

标签: